“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在世博文化公园举行,并且交出绿色发展“成绩单”。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当前,上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
据介绍,上海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和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如上海电力(600021)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技术示范,已累计捕集二氧化碳超14万吨;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完成建设,促进垃圾焚烧后相关废弃物循环利用。
近日,上海市发改委会同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及示范工程清单(2025年版)》。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遴选出的42项先进绿色技术以及9项示范工程,将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
以政策制度为保障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的基础上,今年7月31日又出台《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为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自今年起实施《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筑规划、建设、运行、改造等全寿命期管理,进一步明晰相关主体责任,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累计发布三批共计136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名单,加快构建覆盖城市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系。
以节能降碳为抓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按照“能建尽建”原则推进各领域 “光伏+”专项行动,截至2025年6月,光伏装机达546万千瓦,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谋划布局绿色燃料体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业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氢能、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建筑领域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37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700万平方米;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80万辆,推广规模居全球城市第一,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05万个、换电站254座。
此外,上海以全社会之力共绘绿色低碳转型新图景。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逐步成为碳中和思想交流、技术对接和产业合作的重要权威平台。支持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CN100),推动链主企业制定一套广泛认可的供应链减碳管理规则,实现供应链协同转型。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着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2024年新增城乡公园141座,新建绿地1020公顷,绿道229.77公里。上海积极贯彻公园城市理念,全力推动城乡公园体系建设,确保“十四五”末建成“千园之城”。
世博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文军表示,作为全球首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举办地,绿色低碳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既是世博地区的先天基因、也是世博发展的创新实践、更是世博践行的使命责任。
张文军说,上海浦东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世博园区是窗口中最美的窗花,绿色低碳是窗花上的鲜明亮色。15年来,世博地区坚持打好“生态牌”,持续演绎生动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理念,成为最具生态范的中央活动区、具有生态价值转化示范意义的世界会客厅、绚丽璀璨的缤纷世博城。
过去,世博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展现生态效应、经济效益、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科技+文化+生态”相互赋能、创新突破、融合裂变。吸引3家一级央企总部和38家央企集团所属231家各级各类企业、5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33家世界500 强企业投资布局、1190家文化企业入驻缤纷世博。2024年9.93平方千米世博片区企业总营收达到10896亿元。
立足当下,现在所处的世博文化公园和网红打卡点双子山等正以“城市绿肺”的蓬勃生机,不断放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综合价值,展现国际范和浦江韵、智慧化和未来感格调,持续打造蓝绿交织、韧性安全、低碳智慧的国际化生态城区,生动演绎和诠释“双碳”战略的上海实践。
